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01篇
  免费   12471篇
  国内免费   15486篇
测绘学   6023篇
大气科学   12178篇
地球物理   14623篇
地质学   31895篇
海洋学   10160篇
天文学   6399篇
综合类   4693篇
自然地理   12487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770篇
  2022年   2146篇
  2021年   2522篇
  2020年   2772篇
  2019年   3065篇
  2018年   2549篇
  2017年   2931篇
  2016年   3075篇
  2015年   3288篇
  2014年   4320篇
  2013年   4572篇
  2012年   4495篇
  2011年   4785篇
  2010年   3966篇
  2009年   5120篇
  2008年   4901篇
  2007年   5202篇
  2006年   4971篇
  2005年   4310篇
  2004年   4049篇
  2003年   3552篇
  2002年   2979篇
  2001年   2533篇
  2000年   2379篇
  1999年   2090篇
  1998年   1815篇
  1997年   1541篇
  1996年   1335篇
  1995年   1203篇
  1994年   1041篇
  1993年   921篇
  1992年   715篇
  1991年   538篇
  1990年   363篇
  1989年   382篇
  1988年   265篇
  1987年   147篇
  1986年   118篇
  1985年   109篇
  1984年   79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45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29篇
  1977年   41篇
  1976年   26篇
  1973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衡  李骁  叶朋飞 《测绘通报》2020,(1):102-106
使用无人机实施测绘航空摄影时,由于无人机相对航高较低,地面起伏会对无人机影像的分辨率、覆盖范围、重叠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影像成果会出现分辨率不足、重叠度不够、覆盖漏洞等缺陷。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数字微分正解法的计算方法,借助DEM准确计算每张影像的覆盖范围,并使用FME软件高效生成全部影像的覆盖范围。经过实际使用,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在航线设计阶段准确预测并分析全部影像的覆盖范围、重叠度,因此可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并调整航线。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因地形起伏造成的影像覆盖缺陷,减少返工现象,从整体上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02.
针对SARscape SBAS技术存在人工选取地面控制点影响监测结果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PS特征点的SBAS地表形变监测方法。通过设置PS技术中的振幅离差指数与相干性阈值,提取PS监测结果中的特征点作为地面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与形变反演。以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覆盖南昌地区的Sentinel-1影像为数据源,进行了地表形变监测与验证。结果表明:①该方法与PS方法监测结果均显示南昌市城区在监测时段内整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年平均沉降速率相关性达到了0.959,具有高度一致性。②将该方法、PS方法、人工选取地面控制点的SBAS方法的监测结果与水准数据进行对比,该方法与水准数据的误差不超过3.5 mm,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3.
在工程实践应用中,为了有效利用GPS高程数据,减少对传统水准测量的依赖,提高GPS高程异常的拟合精度便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在介绍二次曲面拟合和最小二乘配置拟合基本原理分析、算法过程推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首先在二次曲面拟合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原始观测数据与拟合数据之间的残差序列,然后采用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包括二次曲面拟合模型误差的综合误差进行优化减弱,最后得到新的高程异常。通过实例,将二次曲面拟合法,最小二乘配置法与文中提出的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的组合方法的拟合预测精度要明显优于最小二乘配置及二次曲面拟合。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国产卫星传感器类型日益丰富,使用自主可控的国产卫星影像进行生产和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大,多源国产卫星影像联合平差的精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在立体测图生产中,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在时相较旧、噪声较大、云覆盖和摄影漏洞等特殊困难的条件下,利用天绘一号卫星影像进行补漏生产的情况,最终分析并验证了两者无控联合平差的可行性和成果精度。  相似文献   
105.
李国华 《测绘通报》2020,(8):117-121
地形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刻发生变化,以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EDE)数据制作坡度图,进而计算田坎系数,更精准地进行耕地面积计算及统计。以2 m格网点云数据生成的DEM数据为基础,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相关技术要求,根据耕地坡度分级要求进行分级,生成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对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进行矢量化,生成坡度分级矢量化数据。对矢量化数据进行图斑综合、界线平滑、拓扑重建、数据裁切等处理,制作完成调查区域坡度图及相关属性数据制作。并对生产的坡度图成果进行分析,找出不同尺度格网生产的坡度图的技术差异,并对高精度坡度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宋云记  王晓民  王智 《测绘通报》2020,(12):160-163
钢结构在长期荷载及不均匀受力的作用下会产生空间变形,其中扰度是其重要的衡量指标。通常采用全站仪采集钢结构轴线上若干特征点进行分析、计算,由于钢结构特征点难以捕捉,测量存在误差,并且有限的空间离散点难以全面反应钢结构空间变形。本文采用徕卡RTC360三维激光扫描进行钢结构扰度测量;介绍了其作业流程及数据处理方法;利用标靶将各个测站的三维点云拼接成一个整体;采用拟合的方法提取空间特征点及轴线;利用三维点云构建空间模型,并与设计模型进行碰撞分析;可全面地反映钢结构的空间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07.
机载LiDAR点云的分类是利用其进行城市场景三维重建的关键步骤之一。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图像领域性能较好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提高点云分类精度,并降低训练时间和对训练样本数量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机载LiDAR点云分类方法。首先提取归一化高程、表面变化率、强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4种具有较高区分度的点云低层次特征;然后通过设置不同的邻域大小和视角,利用所提出的点云特征图生成策略,得到多尺度和多视角点云特征图;再将点云特征图输入到预训练的深度残差网络,提取多尺度和多视角深层次特征;最后构建并训练神经网络分类器,利用训练的模型对待分类点云进行预测,经后处理得到分类结果。利用ISPRS三维语义标记竞赛的公开标准数据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区分建筑物、地面、车辆等8类地物,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为87.1%,可为城市场景三维重建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8.
刘依然 《北京测绘》2020,(3):329-332
注册测绘师制度作为保证测绘成果质量、强化法律责任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的重要举措,对测绘企业乃至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都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试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设置和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所思所想提出了特定项目试点执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实行绩效管理等执业建议,以实现注册测绘师、测绘企业和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9.
朱德辉  杜博  张良培 《遥感学报》2020,24(4):427-438
高光谱遥感影像具有光谱分辨率极高的特点,承载了大量可区分不同类型地物的诊断性光谱信息以及区分亚类相似地物之间细微差别的光谱信息,在目标探测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高光谱遥感影像也带来了数据维数高、邻近波段之间存在大量冗余信息的问题,高维度的数据结构往往使得高光谱影像异常目标类和背景类之间的可分性降低。为了缓解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波段选择的协同表达高光谱异常探测算法。首先,使用最优聚类框架对高光谱波段进行选择,获得一组波段子集来表示原有的全部波段,使得高光谱影像异常目标类与背景类之间的可分性增强。然后使用协同表达对影像上的像元进行重建,由于异常目标类和背景类之间的可分性增强,对异常目标像元进行协同表达时将会得到更大的残差,异常目标像元的输出值增大,可以更好地实现异常目标和背景类的分离。本文使用了3组高光谱影像数据进行异常目标探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其他现有高光谱异常目标探测算法对比,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值更高,可以更好地实现异常目标与背景分离,能够更有效地对高光谱影像进行异常目标探测。  相似文献   
110.
Soil water dynamics are central in linking and regulating natural cycles in ecohydrology, however,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of soil water processes in models is challenging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se interactions.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soil water simulation approaches on various model outputs,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was modified to accommodate an alternative soil water percolation method and tested at two geographically and climatically distinct, instrumented watershe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il water was evaluated at the site scale via measured observations, and hydrologic and biophysical outputs were analysed at the watershed scale. Results demonstrated an improved Kling–Gupta Efficiency of up to 0.3 and a reduction in percent bias from 5 to 25% at the site scale, when soil water percolation was changed from a threshold, bucket-based approach to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based on variabl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e primar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pproaches was attributed to the ability to simulate soil water content above field capacity for successive days; however, regardless of the approach, a lack of site-specific characterization of soil properties by the soils database at the site scale was found to severely limit the analysis. Differences in approach led to a regime shift in percolation from a few, high magnitude events to frequent, low magnitude event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the variable hydraulic conductivity-based approach reduced average annual percolation by 20–50 mm, directly impacting the water balance and subsequently biophysical predictions. For instance, annual denitrification increased by 14–24 kg/ha for the new approach. Overall,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need for continued efforts to enhance soil water model representation for improving bio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